東北大米意味著什么?
2019-07-16 來自: 江西金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1250
東北,我國緯度最高的地區,聽起來非常寒冷的地帶,并不適合農作物生長。
但其實,東北大米水稻區日照充分,全年日照總時長為2400~2900小時,優越的光能資源對水稻高產十分有利。東北特有的冬季漫長嚴寒,在程度上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。這讓東北地區不光產水稻,還是水稻主產區,更是水稻優產區。
尤其是黑龍江省,更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。黑龍江、松花江、烏蘇里江、綏芬河四大水系在其境內流過,水量充沛,同時也是世界黑土帶之一。這都為東北地區成為我國糧食的安全“壓艙石”打下了基礎,讓中國人大飽口福。
從2012年開始,黑龍江就成為中國產量大省,人均糧食產量也穩居首位。人口不到4000萬的黑龍江,2018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507萬噸,可以養活近四億人。
清朝時期,東北作為滿族“祖地”,長期限制關內人口流入。直到清末,“闖關東”的關內人才開始在東北開荒。經過奉系軍閥和“偽滿”時期的開發,東北有了農業基礎。
“闖關東”的陸路與水路
1945年,抗戰結束。東北大部分地區在1946年前后就已解放,相對穩定,適合開發。作為解放戰爭期間重要的“大后方”,在東北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開發,不失為恢復國民經濟的一大妙招。
1947年,東北開啟了國有農場時代,“北大荒”這一名詞出現在歷史舞臺。寧安農場就是這一年早建立的農場。
也是在當年,從延安來的老干部率領人馬來到松江省尚志縣(原珠河縣)進行墾荒,選擇了縣內一面坡的荒原上開建農場。他們搜集日本“開拓團”破舊拖拉機和農具,居住在農民的窩鋪里,用簡陋的工具開發土地。
艱苦卓絕的努力,得到了豐厚的收獲,當年即開荒1350畝,這為解放戰爭前線的戰士們提供了后勤基礎。